瞄準四新一高,衡陽市蔬菜研究所為蔬菜插上科技“翅膀”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王倩雯報道 今年來,衡陽市蔬菜研究所科研人員圍繞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積極開展科研生產和技術服務,為蔬菜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我市蔬菜產業(yè)實現(xiàn)高效益。
在研究所的大棚內,三樟黃貢椒項目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及應用推廣團隊科研人員正忙著對幼苗定植、澆水和施肥,三樟黃貢椒是我市重點發(fā)展的“三黃兩茶”之一的地方特色辣椒品種,2018年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但由于品種一致性差,種植缺乏技術標準,導致產量不高,生產效益不佳。對此,衡陽市蔬菜研究所科技人員從品種培優(yōu)、品質提升、標準化生產等方面入手,開展提純復壯和選育,制定生產技術規(guī)程,目前已經選育了黃貢2號、黃貢6號等2個優(yōu)良黃椒品種,制定了產地環(huán)境監(jiān)測、集約化育苗、春提早、秋延后及產品采收和檢測等各生產環(huán)節(jié)的9項技術標準,通過品種與技術的配套,黃貢椒產量提高了了11.2%,本地鮮椒供應期從傳統(tǒng)的7-10月延長至5月翌年2月,生產效益提高了15%。
近年來,蔬菜所科研人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的指示精神,依托現(xiàn)代農業(yè)大宗蔬菜產業(yè)技術體系、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臺,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yōu)勢、控風險,充分利用我市地方特色蔬菜品種資源豐富優(yōu)勢,立足于我市二椒(衡陽伏地尖辣椒、三樟黃貢椒)、三瓜(衡陽嫩南瓜、鑫秀苦瓜、早冠絲瓜)、茄、芋、花、姜(衡陽油鑵紅茄、祁東檳榔芋、黃花菜、常寧無渣生姜)等地方特色品種資源,開展和實施省市科研課題13項,自主選肓蔬菜新品種雜交組合200個,研發(fā)實用新技術34項,共收集保護1573份蔬菜種質資源材料,在全市8個示范基地示范推廣新品種36個以及設施蔬菜秋延后春提早技術、三樟黃貢椒連作障礙綜合調控技術、辣椒炭疽病防控技術、水稻秸稈種植大球蓋菇等實用生產技術等蔬菜生產核心技術13項,解決了一系列生產上的技術難題,取行了較好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面對去冬今春的長時間雨雪天氣以及疫情對蔬菜生產的影響,衡陽市蔬菜研究所組織科技人員加班加點,增加補播種茄果、瓜果類蔬菜幼苗200余萬株,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截止目前,全所已經派出科技專家84人次深入基地開展技術指導,累計為28個科技特派員服務企業(yè)、鄉(xiāng)村振興點以及其它蔬菜生產企業(yè)免費提供了128萬余株種苗和各類種子5000余包,有效緩解了因氣候和疫情雙重影響造成蔬菜種子種苗緊缺的現(xiàn)狀,各蔬菜基地全部按計劃正常生產,部分蔬菜基地的春提早黃瓜、辣椒、也已經迎來采摘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