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日韩欧美一_亚洲成E人在线免费观看_国产精品一线色_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yè)·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奔跑吧,我的村寨——重慶華溪村蹲點調研筆記

2023-09-26 20:08:1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溪流潺潺、鳥鳴啁啾,白霧縈繞著山間村寨,時而如玉帶飄舞,時而如青煙裊裊,山腳下田地里的勞動身影隨處可見。

這里是華溪村,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中益鄉(xiāng)一座土家村寨,武陵山區(qū)一個曾經世代貧窮的小山村。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書記乘飛機、轉火車、換汽車來到華溪村考察,了解該村通過種植中藥材黃精等特色經濟作物帶動村民脫貧的情況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情況,鼓勵鄉(xiāng)親們要一起奮斗,努力向前奔跑。

四年多來,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一直引領當地干部群眾不停“奔跑”,2019年底華溪村全村實現脫貧,村寨一年一小變,四年大變樣。近日,新華社記者來到這里蹲點調研,走近一個個“奔跑”者,感受村寨的精彩變遷。

這是8月28日拍攝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產業(yè)選準了” 黃精地里生“黃金”

村民馬培清家院子旁,有一小片2018年底種下的黃精,桿莖上細長的綠葉,在微風中舒展搖曳。

“我們村第一批種的黃精還有200多畝,那場面才美呢。”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笑著說。

黃精是一種中藥材,當地老百姓的讀音很像“黃金”。黃精從種苗到采收的生長周期一般為5年,如今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大家都盼望著黃精變“黃金”。

“黃精能不能變成黃金我不敢說,但我確實離不開它了。”馬培清的兒子陳朋笑著說。

陳朋過去在浙江打工,孩子讀小學時舉家回到老家華溪村。華溪村當時沒有像樣的產業(yè),土地多為零碎的坡耕地,人均可耕地不足一畝,種地沒多少收益。村里也曾發(fā)展過辣椒、菊花、竹筍、前胡等產業(yè),但都收效一般。

陳朋剛開始偶爾打零工,賺了錢就去喝酒,“每天喝得‘二麻二麻’的”,終于把自己喝成了酒精肝,住院20多天,從此變成了貧困戶。

“種黃精吧。”王祥生勸道。

當地山林里生長著野生黃精,有的村民會挖回家零散種植。后來經專家論證,華溪村有著適合黃精等中藥材生長的絕佳環(huán)境。

2018年底開始,村里嘗試以村集體為主體集中連片發(fā)展黃精產業(yè),種苗、農資等成本由村集體投入,村民出土地、出勞力,參與日常管護。這既盤活了土地資源,還通過發(fā)放管護費、勞務費、利潤分紅實現集體與個人的利益聯結。

在王祥生的動員下,陳朋把自家6畝地流轉給村集體種黃精,并負責黃精基地除草、剪枝等日常管護。

4月14日,村民陳朋在地里管護種植的黃精。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一般搞農業(yè)很難致富,你為什么喜歡種黃精呢?”記者有些疑惑。

“剛開始確實覺得種地沒意思,可后來就離不開了。”陳朋笑著說。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黃精采收前,土地流轉費、管護費、務工費等加起來,這幾年已有3萬多元入賬,今年黃精收獲時預計還能分紅3.6萬元。

在華溪村,和陳朋一樣“癡迷”黃精的大有人在。30歲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晏雨露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碩士,卻對農業(yè)科技孜孜以求。通過查資料、反復試驗,他終于找到讓黃精苗生長周期縮短3個月的竅門,有了空前的成就感。

再過兩三個月,總書記考察過的200多畝黃精就要收獲了。

王祥生說:“總書記來村里考察時關心黃精產業(yè)發(fā)展,詢問產業(yè)是否選準了,當時我回答‘產業(yè)選準了’。現在更有信心了,如今村里的黃精種植面積已經有730畝了。”

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書記指出做好“土特產”文章。如今,華溪村正在發(fā)展黃精、黃連、蜜蜂“兩黃一蜂”等特色產業(yè)。2022年,全村脫貧人口年人均收入達19415元,比2014年翻了近兩番。

村民的保障一年比一年好

近平書記在華溪村考察時說:“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yī)療、住房安全越來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村民李言碧家門前的水泥地面平整干凈,屋后一大片的脆桃林郁郁蔥蔥。

李言碧在外打工時因車禍導致腿腳不便,只能帶著10多歲的女兒回鄉(xiāng)。但老家的木屋因多年無人居住而倒塌,只能租房住,不僅要支付年租金8000元,而且上下4層樓很不方便。

“過去的貧困戶蓋不起新房,只能在老房、危房里湊合,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村干部介紹說。

“現在這房是去年新建的。沒有政府的支持,建房,想都不敢想。”李言碧說,村里給他爭取了危房改造補貼2.5萬元和農廁改造補貼1700元,又從村里的“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中拿出5000元,加上他自籌的1萬元,一座帶廚房的平房就建了起來,新建的廁所就在平房旁邊。

李言碧所說的“兩不愁三保障”基金,是華溪村為防止農戶返貧而設立的,是兜底救助的補充,也是保障農村共同富裕的基礎。

“這幾年華溪村進一步完善了‘兩不愁三保障’機制,我們要讓總書記感到更托底。”王祥生說。

“兩不愁三保障”基金的另一個功能是救急。村里易返貧致貧群眾近九成都是得大病的,他們報銷醫(yī)療費時可能因一時資金周轉難而影響生活。去年,該基金幫扶了20多戶這樣的家庭,每人資助1000元。

這是8月28日拍攝的危房改造后的村民張劍峰家。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村集體經濟是“兩不愁三保障”基金的源頭活水。華溪村2017年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負責經營大米、蜂蜜、莼菜、脆李、藥用木瓜等農產品銷售以及旅游研學。

“公司將紅利的93.6%分給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后者將所得60%用于全體村民分紅、30%作為‘兩不愁三保障’基金、10%作為村集體公益金。”華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孫斌介紹。

眼看著黃精又要為村集體增加幾百萬元收入,王祥生說,村民的保障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好。

4月13日,在華溪村第五屆分紅大會上,村民在排隊領取分紅。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奔跑”成為村寨最熱的詞

在華溪村考察時,習近平書記對鄉(xiāng)親們說,要一起奮斗,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奔跑”,如今是華溪村最熱的詞。

采訪中的一天上午,大雨滂沱。記者在村道上看到秦廷惠等村民穿著雨衣雨靴匆忙往家趕。一問才知道,早晨下小雨時,他們依然去地里干活了,現在下大雨才回來。

在華溪村,冒雨干農活不是新鮮事,因為大家都在努力向前“奔跑”。

47歲的村民劉益洪18歲就到廣東等地打工,這幾年回村后就一直在“奔跑”。開起全村第一家農家樂、養(yǎng)蜂、務農,他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卻樂在其中。

華溪村山巒起伏,野生草本、木本蜜源植物豐富,是中華蜂的“天堂”,非常適合發(fā)展養(yǎng)蜂產業(yè)。如今經過村里組織的各種培訓,養(yǎng)蜂已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雨后的青山蒼翠欲滴,劉益洪帶著記者上山看蜂桶。沿著一條水渠壁向上走,穿過竹林和玉米地,在一處向外凸起的巨石之下,記者看到了兩只圓形蜂桶,巨石為蜂桶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天然庇護。“深山里不通車,蜂桶要一只只背上山,深山中花多,蜂采百花蜜,釀的蜜又多又有營養(yǎng)。”劉益洪說。

劉益洪養(yǎng)了30多桶蜂,這是離他家最近的一處,其他都在深山中,他隔幾天就進山管護一次,還在山里蜂桶邊安上了攝像頭,方便隨時查看。

這段時間,劉益洪已經開始收獲蜂蜜。“今年天氣好,預計蜂蜜收得肯定比去年多。土蜂蜜不愁賣,去年340斤就留了一斤自己吃,其余全賣光了。”劉益洪笑著說。

養(yǎng)蜂只是劉益洪的“副業(yè)”,農家樂經營是他的主業(yè)。如今生意好時,每天五六輛大巴的客人來用餐,宵夜也火爆。劉益洪說:“雖然累,但很值。”

這是8月28日拍攝的華溪村村民開設的農家樂外景。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記者在華溪村調研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奔跑”的隊伍。這兩年回村的年輕人已接近30人,他們用不同方式實現著人生價值。

25歲的馬前飛家在華溪村偏巖壩。三年前,為了照顧父母,他回到村里,將自家改成了農家樂,今年他預期收入能達七八萬元。生意淡季時,他在村里參與集體務工,樹苗嫁接、打枝等技術活主要都由他這樣的年輕人干。

“奔跑”,是這座土家村寨的姿態(tài),也是華溪村干部群眾的精神狀態(tài),大家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勁兒。“因為黨的政策好,就必須努力向前‘奔跑’!”中益鄉(xiāng)黨委書記劉登峰說。